人形机器人价格"腰斩"背后中国供应链如何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 人工智能,humanoid robot,price drop,supply chain localization,mass production,embodied AI,具身智能 - 2025年11月,中国人形机器人价格首次跌破万元大关,松延动力"小布米"售价仅9998元,相比两年前65万元的售价降幅超98%。

您当前正在浏览的是本站SEO版网页

请点击确认

马上提升浏览体验

人形机器人价格"腰斩"背后中国供应链如何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AI 具身机器人 阅读:5
11/21/2025 9:32:01 AM

2025年11月,中国人形机器人价格首次跌破万元大关,松延动力"小布米"售价仅9998元,相比两年前65万元的售价降幅超98%。

关键字:humanoid robot,price drop,supply chain localization,mass production,embodied AI,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价格"腰斩"背后中国供应链如何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价格革命:从65万到9998元的魔幻跨越

2023年,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售价高达65万元,与其说是一款产品,不如说是技术实力的象征性展示。短短两年后,2025年11月,松延动力发布的"小布米"直接将价格锚定在9998元,正式开启"手机价"时代。这场看似魔幻的价格跳水并非孤例——同期加速进化的Booster K1与宇树科技Unitree R1 AIR均定价2.99万元起,形成梯队式压价态势。

主流观点

传统认知认为,高科技产品价格下降遵循"规模经济曲线"——随着产量提升,边际成本自然递减。主流舆论普遍将此次降价归因于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化能力和供应链效率提升,认为这是产业从"实验室炫技"走向"商业化落地"的必然阶段。

核心观点

然而,本轮降价的本质并非简单的规模效应,而是供应链重构与技术迁移带来的"降维打击"。中国企业巧妙地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成熟的电池管理系统、电控模块、精密制造技术"平移"至机器人领域,并通过本土化替代与工艺创新,系统性摧毁了传统机器人产业的成本结构。这不是渐进式优化,而是一次范式革命

范式革命

指彻底改写游戏规则的根本性变革。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换了条跑道——就像燃油车到电动车,整个技术路径、产业链和成本逻辑都被重构

相关细节

以核心部件谐波减速器为例,2019年进口单价高达8000元,2024年国产替代品已降至3500元,降幅达56%。更惊人的是关节模组成本——2018年单个关节成本约5-6万元,如今采用国产方案后仅需500-600元,降幅超过90%。这种指数级成本压缩源于三重突破:

谐波减速器

一种高精密减速装置,能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换为关节的低速大力矩运动,是人形机器人关节的核心传动部件,技术壁垒极高。

第一,Tier 1供应商体系的国产化。过去机器人核心部件依赖日本哈默纳科、德国MAXON等国际厂商,溢价严重。现在国产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性能逼近进口水平,价格仅为1/10。长三角、珠三角已形成全球最密集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中低端部件国产化率超80%。

Tier 1供应商

一级供应商,指直接向设备制造商供应核心总成或模块的厂商,其技术能力决定整个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程度。

伺服电机

能精确控制转速和位置的执行器,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纤维",其响应速度和精度直接影响动作流畅度。

第二,跨产业技术复用。汽车产业链的"助攻"尤为关键:宁德时代电池、汇川电控系统、以及金属注射成型(MIM)工艺等成熟技术直接迁移,避免了重复研发投入。某业内人士透露:"我们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只需要把车上验证过的技术'缩小'装进机器人"。

金属注射成型(MIM)工艺

一种将金属粉末与粘结剂混合注射成型的先进制造工艺,适合大批量生产小型精密零件,成本远低于传统机加工。

第三,制造方式革新。摒弃传统机器人"手工组装精密仪器"的模式,转而采用消费电子级流水线量产。某珠三角厂家订单量爆发式增长至原来的10倍,却通过自动化产线将交付周期压缩60%。

与国际市场对比,差异尤为鲜明。特斯拉Optimus当前成本约10万美元,马斯克预测年产100万台时可降至2万美元(约14.5万元人民币)。Figure AI等硅谷初创公司仍采用"高投入-高定价"策略,产品主要用于B端演示。反观中国企业,已在2025年实现95%的A股机器人企业盈利,营收同比增长17.78%,率先开启消费级市场。

市场分化:当工业级坚守遭遇消费级奇袭

国际厂商仍在"高端工业级"赛道深耕。波士顿动力Atlas坚持液压驱动方案,追求极致性能但成本居高不下;特斯拉Optimus瞄准自家工厂替代人力,走的是"垂直整合"重资产路线。这些产品技术领先但价格昂贵,商业化周期长。

液压驱动

类似挖掘机的驱动原理,用高压液体传递动力,力量巨大、响应快,但噪音大、易漏油、维护复杂,成本极高,适合追求极致性能的工业级机器人,不适合消费级场景。

中国企业则采取 "农村包围城市" 策略——从教育、科研、家庭服务等消费级场景切入。2.99万元的R1 AIR已支持图形化编程,9998元的"小布米"目标直指开发者社区和家庭用户。这种策略巧妙避开了与工业巨头的正面竞争,通过快速迭代-数据反馈-算法优化的闭环,在真实场景中打磨具身智能能力。

未来图景:价格战的终局与产业临界点

价格下探已引发连锁反应。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价格将普遍降至5万美元。但中国企业显然更快——行业共识是,2026年将出现5000元级别的入门级产品,2027年可能诞生千元级"机器人玩具"。

然而,警钟同样敲响。过度价格战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创新投入不足。某厂商坦言:"现在比的不是谁技术更牛,而是谁供应链更便宜"。当硬件利润被压缩到极致,软件与生态将成为新战场。松延动力、宇树科技均在构建开源开发平台,试图复制安卓生态的成功路径。

扩展思考

当机器人价格接近智能手机,社会准备好了吗?法律伦理、就业替代、安全隐私等议题尚未有答案。更深层的问题是:低价策略是否会让中国机器人陷入"低端锁定",还是在具身智能时代实现弯道超车?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普惠都伴随着社会阵痛,但也将催生新的文明形态。人形机器人的"白菜价"时代,或许正是通用人工智能真正降临的前夜。

具身智能

Embodied AI,指智能体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交互、从实践中学习进化的技术范式,被认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路径。